昼颜:物化是悲剧的起点

发布于 2014-10-02  100 次阅读


作者:李松蔚

(本文微有剧透,慎入)

讲述“婚内出轨”现象的日剧《昼颜》,论主题并没有特别的新奇之处,却因为对这一现象的细腻描写和深刻剖析,赢得了一大票观众的共鸣,热度持续升温。对于出轨,我们不再用“水性杨花”之类的道德标签一贴了事,这意味着社会的进步。这样我们就有机会真正思考这一问题:究竟是哪些因素一再推动着悲剧的重演?

在《昼颜》的故事里,女主角纱和一开始对出轨持有坚决的否定态度。而后来的故事发展则不难猜到:她一步步地变成了她最初无法理解的那个人。——编剧总喜欢用这种狗血的对比,代替生活对我们发出嘲笑。在悲剧还没有发生的时候,纱和吃着冰淇淋,站在家里的阳台上,看着不远处一幢房屋失火,这是故事的开端。那时她还能以旁观者的悠然姿态,和丈夫交换着八卦:据说是这家的女主人放的火,据说她在偷情,据说门是从内反锁上的……很久之后她才终于体会到那个不管不顾,要把一切都烧毁的女人的心情。而默默旁观这一切的,则换成了观众本人。

悲剧并非从“遇到男主角”开始。悲剧的种子,深埋于婚姻的土壤之中。

乍一看,其实也没什么好悲剧的。纱和与丈夫的生活,并不能说不好。他们都年轻,身体健康,有自己的工作,整天忙忙碌碌的,晚上一起吃个饭,养个宠物,挺好的。婆婆虽然有些越界,但还算通情达理,对纱和也好。非要说有什么问题的话,也就是缺乏性生活。但纱和也不至于那么“饥渴”。一句话,就是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。然而,纱和确实感到了痛苦。证据就是她在超市打工的时候,鬼使神差地偷拿了一支口红。这件事被她后来的朋友利佳子看到,立刻意识到她有婚内出轨的可能。藏在那支口红背后的寂寞、孤独,和隐秘的欲望,利佳子感同身受。

生活缺乏激情的调剂,甚至于连起码的感情交流也没有,这越来越成为现代婚姻生活中的严重隐患。然而它并没有得到重视,至少是没有得到男性的重视。他们要么迟钝,要么可以从事业和其他女人身上得到补偿。但对于已婚女性来说,就算意识到问题的存在,又能怎么办呢?在这个多少有点男权主义的时代,她们一旦离婚,就会被定义为“二手货”,再次进入婚姻市场的前景无比渺茫。考虑到这一点,即使婚姻的质量下降,她们也最好忍受下去。甚至于,丈夫在外可能的不忠诚,只要不影响到婚姻大局,她们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“男人是干大事的,有些乱七八糟的事也免不了。”对于强势一方,社会总是有这样的宽容。

问题在于,这种宽容往往伴随着情感的压抑。稳定压倒一切,婚姻为了存在而存在,仿佛一块冰冷又沉重的石头。为了它的长治久安,一时的痛苦或欢愉都不重要,情感没有价值,甚至受到严厉的否定。这是一个悲剧的启示:我们的感受是站不住脚的,不合法的,只要它威胁到“家庭”、“亲情”、“稳定”等主流的话语体系。一个女人如果因为性生活不如意而出轨或离婚,她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指责:“淫荡!不要脸!”(但如果她因此不能生育,则情有可原)。或者换一个没那么严重的例子,她因为丈夫忘记了结婚纪念日而不依不饶,也免不了“作(一声)”或是“矫情”之嫌。

别误会,我并不打算写一篇批判男权的文章。我更想强调的是,悲剧同时存在于婚姻的双方。在《昼颜》中,有三个家庭遭受了出轨的伤害。值得深思的是,三个家庭中的另一半在得知此事后,无论有多么愤怒、伤心,或绝望,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维持婚姻关系。——对,明知你不爱我,明明我很痛苦,但我还是不想改变现有的生活,请你忘掉那段感情,我们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,继续相安无事,好不好?

他们做这样的选择,可能是为了孩子,为了老人,为了稳定,为了社会形象,甚至,为了他们自以为是的“爱”或“宽容”。——我无意反驳以上这些理由,我承认这是一个理智的决定,只是有点太理智了。似乎为了这一点,一切感受都可以忽略?

一旦否认了感受,人就不是人,而变成一件物品。所以婚姻市场才成为一个“市场”,可以公平计价,各取所需。我们常听说这样的事:男生追女生的时候,为了送一把伞,一点毛毛细雨就可以苦等两个钟头;一旦老夫老妻,下冰雹也懒得开车接人:“就不能自己打车回家吗!”——既然她已经变成我的战利品,她的感受也就不再重要。正如《昼颜》里一段台词:“你想要的是一个叫做妻子的人偶,美丽而顺从,让别人羡慕不已的人偶,平常束之高阁任她蒙尘,客人来了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人偶”。

物化的悲剧永远是双向的:物化他人的同时,也就是在物化自己。所以强势的一方同时也是受害者。他们把对方看成商品,与之等价交换的自己同样也就变成了商品。如此一来,亲密关系无非只是商品的一层外包装,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?昼颜的孤独,同样施加于他们;昼颜的背叛,也同样伤害了他们。而他们冷了心,受了伤,却只能假装强硬,无法面对,更无法说出这些感受来。外人看来,总觉得这些人的生活事事顺心,光鲜亮丽,他们自己也说:“挺好”,“没什么可挑的”。其实说不出来的苦,才是真苦,只好在对金钱、名望、事业,或是另一段外遇的沉迷中麻痹自己。这虽然是发生在日本的故事,放到今天的中国,也具有相当的警示意义。

(原文发表于网易女人新闻时评)